1)第二百二十三章 考察_电子重生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张纯如本身就是《纽约时报》和美联社的自由撰稿人,想发布一则消息那就太简单了。

  不论是中国还是美国,对《拉贝日记》的发现,反应都出乎张纯如的预料,甚至是周硕也没有想到竟然会引起如此的轩然大波。

  从她的文章一发表,作为《拉贝日记》原版的所有者,六耳软件公司的电话都要被打爆了。有的是各个博物馆希望能够收藏的,有的是历史学家希望能够进行研究的,有的甚至是亲历者的后代打过来电话进行核实的。

  随即这则消息又被国内进行了转载,这样一份贵重的史料甚至惊动了人民日报。虽然并不是头版头条,但《拉贝日记》的存在还是惊动了不少的人。

  外面纷纷扰扰,百人会里也有不少人通过朱丽雯来打听情况。对于百人会这些会员来说,其绝大多数祖辈、甚至是父母辈都是这场战争的亲历者。能够加入百人会的,无不是希望能够改变中美关系,改变美国社会华人地位的人。对他们来说,《拉贝日记》堪称是中国的辛德勒名单。

  从《拉贝日记》中记载的故事来看,约翰.拉贝的所作所为不仅对中国人意义非凡,同样也完全符合了美国人普世价值的描述。

  即使是没有二次世龗界大战这样一个背景,这样的历史发现都是弥足珍贵。何况,如同张纯如一般,从小耳濡目染却偏偏在社会生活中寻找不到一点蛛丝马迹的华人,同样也是太多太多。

  有自我割裂的ABC。自然也同样有愿意追根溯源的华人。张纯如的文章一经面世,立刻就受到了这些人的广泛关注。

  不仅是民间。就连在驻美大使馆甚至都专程派人前来了解情况,希望能够得到《拉贝日记》的复印本。

  当他们得知张纯如即将动身前往中国。为《被遗忘的南京大屠杀》一书进行实地调研的时候,就更是激动的无以复加。

  一个美籍华人,不远千里跨越太平洋,只为了描述半个世纪前故国曾经发生的惨案。对于在美国这样的物质社会来说,一个年轻女孩花几年时间去写一本历史著作,在很多人看来是不可思议的,因为年轻人都要争分夺秒地奋斗赚钱、成家立业。

  要知龗道在六耳软件公司表示资助之前,张纯如就已经开始了前期的资料收集工作。即使没有《拉贝日记》的出现,两年以后她也将动身前往中国。

  中国人在二战中付出的代价。在美国被关注的实在是太少了。能够有这么一个人、一部书,对大使馆来说当然是求之不得。

  虽然作为原始史料,《拉贝日记》在平常人之中造成的影响并没有那么大。但在百人会这样的精英组织之中,还是都有足够的知识去了解这样一份文件到底意味着什么。

  而于琼作为名义上的实际发现者,以及未来《拉

  请收藏:https://m.baoshuwang.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