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二百二十二章 文非文,匈奴影_冠绝新汉朝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文章妙语连珠,结果却有另外一个人,将那题目拿起来绑在石头上,扔到池塘里,说出一段‘碍于眼前,不如抛之’的话来,暗合题目,顿时赢得满堂喝彩,得了头筹。”

  “还有这样的事?”刘纲瞪大了眼睛,然后惋惜摇头,仿佛体会到了那个辛苦答题之人的苦楚。

  陆映闻之,也略有感悟,说着:“这么说来,我江东文会,最近几年也有类似的情景,而且多与佛门有关,说是这等羚羊挂角般的举动,最是能体现一个人的悟性。”

  赵兴则笑道:“你们江南才刚有苗头,也就是建邺周围佛寺多些,毕竟是故都,而北方因为几位王爷的喜好,佛家流传较广,尤其是这青州,更是早有流传,所以喜好这种机锋之举。”

  陈止点点头,心里明白几分。

  这等文会,考验着一个人的底蕴和急智,当场出题,当场答题,但想写一篇好文章,往往要酝酿许久,这样当场做下来的文章,肯定比不上在文会上留下特殊举动,更有助于名声流传。

  简单来说,就是文章写得好,不如新闻闹得好。

  况且,临场作文,往往思虑不周,所以天下文会众多,有不少人自文会中成名,但真正从文会中流传出去的文章,反倒没有几篇。

  “虽然叫着文会,让人觉得是以文相会,但靠文章出头的不多,所以要弄些玄虚,想来文会三段,就是基于这个想法而出现和完善的。”

  想到这里,陈止不由笑问:“那之后的两步呢?”

  左清笑道:“接下来的两步,一个是‘论道’,还有一个就是‘品评’了,不过这个论道和品评,和一般的又有不同……”

  他正说着,却有一个包家小厮过来,恭恭敬敬的给几人行礼,说道:“我家老爷喜好文墨,这次召开文会,是希望咱这缯县之中的才子和来往的文士,可以有个论道之地,诸位既然来了,还请留下墨宝,也好有个念想。”

  陈止几人对视一眼,刘纲问道:“我等还未看过题目,尚未酝酿文章。”

  那个小厮陪笑道:“不敢扰了各位的思路,只希望几位留个名,只要留个名就行了。”这话中用上了恳求之色,连连诉说。

  刘纲见他说得可怜,似是迫于主家压力,于是就拿起执笔,在那名单上写下了自己的名字去,他一动手,其他人也不好闲着,接连落笔。

  那小厮看着几人的名字,没有多大感触,等陈止写了名字,顿时眼中一亮,看出此字不凡,正要询问,又见到了左清的名字,当即露出了喜色。

  “先生莫非是临淄左家之人?”

  左清点点头。

  那小厮喜道:“左先生能来,实乃大幸,先生稍待,我去通知我家老爷。”

  左清摆摆手道:“不用惊动贵府之人,我等只是路过,听闻此处有文会,特来一观,这就要走了。

  请收藏:https://m.baoshuwang.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