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浅谈尤金·奈达功能对等理论的价值与局限_大嶝见闻:“炮击金门”停止三十年后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译专家,《圣经》本身就包含了很多晦涩难懂的内容,如果只是按照原文进行翻译,不加以修改标注,那么对于没有文化背景的译文接受者来说很可能读不懂译文的内容,既然翻译的任务是“易于理解”,因此要检验译文的质量,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对比译文接收者与原文接受者之间的反应,如果两者的反应差不多,那么该译文才算成功。但由于译文接收者的文化水平、宗教信仰、生活方式、年龄阶段都有所不同,所以为了适应这些译文接收者的不同需求,同一原文信息就需要有不同形式的译文。这种以译文接收者为服务目标,为了译文接收者而调整译文的形式,是动态对等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也是奈达的这一理论最重要、最关键的核心。

  三、功能对等理论的局限之处

  (一)无法实现译文接收者的反应对等

  任何翻译理论都不尽善尽美,对功能对等理论来说也一样。虽然这一理论为我们的翻译研究打开了新思路,但奈达的功能对等几乎不可能实现,因为每个译文接收者由于自身文化水平、年龄、社会环境、宗教信仰的不同,都会对译文产生不同的见解,究竟以哪类读者的反应作为参照?这是一个无解的问题。更何况,非专业的读者一般情况下读不懂原文文本,也就无法看出是否与译文文本对等。除此之外,语言是文化的产物,文化不同,语言作品当然也不相同,而当翻译文本中出现文化因素时,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往往就显得有所欠缺了。“以《围城》举例,‘方鸿渐痛骂自己无能,是个饭桶,其中若将“饭桶”直译成“rice—bucket”,显然是不妥当的。原文读者的反应是“无能”,而译文读者却理解成“盛米饭的桶”,那么就不存在受众者反应对等的问题。”

  (二)翻译文本受限

  奈达主要从事的是《圣经》翻译,他的理论主要也是服务于《圣经》翻译的,《圣经》翻译的目的就是在于让《圣经》读者理解原文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以及价值观,那么他所关注的重点必然是读者的反应。因此,他将读者的反应作为评判译文质量的指向标。对于《圣经》而言,这样的翻译方法是值得肯定也是我们今后翻译此类文本时所要学习和借鉴的。然而,这一翻译理论并不能应用于所有的文本,尤其是在翻译文学作品时,往往会导致一系列的问题:首先,文学作品属于艺术范畴。艺术是需要读者自己感悟的,就像不同的学生会偏科一样,艺术感悟不可能每个人都一模一样,但如果艺术作品也像奈达那样为了追求译文读者反应一致来翻译,那么势必会造成艺术性的丢失以及语言的简单化,这样,不仅会导致文学作品的美感丢失

  请收藏:https://m.baoshuwang.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